中心多位研究人员在日本东京参加“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与东亚社会”工作坊

发表时间:2025-07-25 阅读次数:12次

 

 

       2025年7月25日,由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举办的“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与东亚社会”工作坊在东京大学成功举办,中心主任章清教授与孙青教授、张仲民教授、戴海斌教授、曹南屏副教授、乐敏老师、博士研究生吴雨箫等参加会议。《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自2016年起策划筹备,第一辑共收录文献31种28册,于202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聚焦近代日本学者以汉文撰写的诗文、史地、政法、哲学等各类著作,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次会议系《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二辑编写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项目成员围绕文献整理过程中所发现的学术思想史问题进行了专题汇报。

 

 

       第一场会议由东京大学陈捷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清教授以《重新寻找中国——亚洲的浮现及其意义》为题,将近代中国士人对亚洲的认识,置于其认知“世界”的历史长程以及近代中、日、朝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加以考察,揭示由“天下”到“万国”转换中“亚洲意识”的浮现。浙江工商大学张明杰教授《〈来青阁集〉所见清末中日文人交游》,围绕编年体汉诗集《来青阁集》,细致剖析近代日本学者永井久一郎、森槐南与中国学人姚文藻、洪述祖、文廷式、李宝嘉、王治本、蔡钧等人的往来酬唱,重建甲午战后中日民间思想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白岩龙平与晚清中国——稿本〈白岩龙平日记及杂稿〉解题》,通过考辨白岩龙平在湖南等地的活动,将之与同时期的其他旅华日人进行对比,强调其希望获得清朝官方支持、在中国发展船运业的“实业家”立场。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姚名达同何炳松、刘承幹、内藤湖南与胡适关于章学诚和〈章氏遗书〉的互动》,通过爬梳书信日记等材料,揭示姚名达研究章学诚的不同阶段,以此在学术史脉络中重新定位民初的章学诚研究热潮。

 

 

       第二场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乐敏老师主持。青山学院大学陈继东教授《关于近代日中佛教交流汉文资料的编辑》,爬疏日本学僧小栗栖香顶、南条文雄等人编纂的汉文佛教文献,揭示近代日本僧人在华以汉语、汉文布教的地理特征、具体方式与传播策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吴雨箫《民初中日学者对儒教思想的再诠释——以亚洲学术研究会为例》从具体个案出发,初步探讨从甲午到20世纪初期中日学者如何利用儒教思想资源,因应近代西欧的知识分类体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曹南屏教授《伯伦知理早期国家学与“国家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梳理不同版本的《国家学》著作,重新评价梁启超对近代德国的国家学、政治学知识的认知与扬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孙青教授《域外汉籍与近代标准化军事教育在东亚的推进》,聚焦战史、战法、战争训练手册等各类文献的编纂辑录过程,揭示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形成,并讨论其背后的知识范式转变。拓殖大学言语教育研究科陈力卫教授《井上哲次郎的汉诗文概述》,在整理井上哲次郎汉文论著的基础上,揭示了除过往研究论及的《巽轩诗抄》外,仍存在如《读韩式原道》《心理新说序》等重要文本,其内容曾被梁启超《清议报》全文转载,是研究近代中日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材料。

 

 

       本次工作坊共有四十余位中日师生到场参加。有关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丛刊编校成员在第二辑丛刊编校过程中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进一步凸显了“以汉文为媒介”的中日知识互动在东亚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

 

 

(吴雨箫  撰稿)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enter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odernization, Fud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