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5日-27日,由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与韩国中国近现代史学会联合主办的“近代东亚视野中的中国”中韩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001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庆熙大学等韩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计27人与会。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章清教授、韩国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郑址镐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章清教授介绍了中心的概况,以及《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书》等重要研究成果,并表示本次会议既是中、韩两国人文学术友好互动的延续,也是中心与学会就“近代中国”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的良好开端。郑址镐教授代表学会向中心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本次会议成为东亚近代史多领域、多视角研究互动交流的典范。


本次会议分为四场,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主持第一场会议。首尔大学历史教育系教授柳镛泰对“现代史”概念在中国的诞生时间、具体情形及原因作了分析。昌原大学教授孙成旭对1928年朴容万遇刺事件与中国法院的审判过程进行梳理,考察政治因素如何被吸纳或变通于司法论证之中。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吴世平对“大明顺天国”起义进行了再研究,展现了近代跨境起义背后的中外互动。延世大学全球韩国学研究所学术研究教授池宽顺通过对沈曾植和郑孝胥两位学者兼官僚的考察,重新思考清末民初开明保守派的文明构想与政治实践。亚洲大学历史系教授韩相俊剖析了1950年代的中国外交路线。侯中军研究员深入探究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外宣和对国联认识的转变。韩相俊、侯中军、吴世平、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恭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曹南屏、梨花女子大学历史系讲师张粹芝对上述报告分别作了评议。
第二场会议由柳镛泰教授主持。李恭忠教授介绍了民族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复调演进以及其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回响。庆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金河林解析了新生活运动对妇女的规训,提出妇女问题在当时虽然成为重要社会议题,却在背离女性解放的方向上被形式化。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教授宋寅在基于概念史的梳理,揭示出近代中国各种传统词汇的两歧性。全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尹淑铉梳理了清末民初关于主权概念的论争,以及基于该论争产生的关于国家构想的分歧。首尔大学东洋历史系教授李沅埈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的建都论争,认为该论争主要是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李恭忠、李沅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可副教授对上述报告分别作了评议。
第三场会议由李恭忠教授主持。郑址镐以魏源《海国图志》对布哈拉的描写为例,展示了清末知识人对中亚地区的认知。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金泰翰聚焦于1918年鲁迅与陈铁生的论争,进而探讨中国武术的近代转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孙青基于李氏朝鲜的甲午战史书写,呈现出19、20世纪之交东亚的近代知识空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鑫磊论述了近代朝鲜王朝知识分子对“鸦片烟”的认知。延世大学历史系讲师金民瑞探讨了传统中医在近代的变迁,以及其在近代的意义、局限与困境等。孙青、金河林、金民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仲民对上述报告分别作了评议。
第四场会议由孙成旭教授主持。延世大学历史系教授朴敬石以1931年“行规”向“业规”的转型和1933年《上海商事惯例》的编纂为中心,探讨工商业活动中“传统”与“近代”的互动。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教授崔恩珍介绍了“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运动及其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哲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智力测验行为,揭示出近代中国存在的对“科学”的误用。首尔大学东洋历史系博士生金砇志以族产和公产诉讼为中心,探讨了近代浙江龙泉县的乡村法律实践。张粹芝介绍了1940年解放区的妇女生产动员情况以及当地传统带来的制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黄璇探讨了吗啡在清末民国的知识传播与反响。曹南屏、李哲、崔恩珍、吴世平、张仲民、宋寅在对上述报告分别作了评议。
分场会议后为圆桌会议,由朴敬石教授和孙青教授主持并总结。朴敬石教授表示,与会学者围绕传统与变革的关系,发掘了不少历史细节,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孙青教授指出,近代、中国、东亚视野是本次会议的三个关键词,与会学者从重大事件、空间区域、话语概念等维度切入,深化了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
章清教授出席会议闭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是中心与学会第一次正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双方青年学者的关注点和视角十分切近,期待将来能够进一步沟通与合作。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加深了中、韩两国学者在近代中国研究领域的交流与互鉴,也为推动区域学术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唯有在持续的对话与协作中,才能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信此次会议将成为新的起点,推动双方在今后的学术探索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撰稿:周明昭)